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15日在天津表示,按照工業文明機械理念規劃的城市千城一面,不利于解決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。城市規劃應按照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系統布局,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布局。
仇保興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的第四屆中國(天津濱海)國際生態城市論壇暨博覽會上說,解決“大城市病”,建設現代宜居生態城市應遵照共生城市的理念。共生城市是以信息化、服務業為就業的主要依托??臻g利用上,共生城市是混合的,注重把居住、工業、就業、生態、公園系統混合在一起。在解決城市擁堵問題上,共生城市從空間結構上是扁平化的、組團式的集群,城市由不同的板塊組成,物質和資源都可以循環。
仇保興建議我國城市建設借鑒共生城市的三方面協同理念:把能源與資源、建筑進行協同,充分利用風能、太陽能等新能源,垃圾實現減量化;城市服務功能與產業協同,追求居住、商業、就業、娛樂等功能在一個盡可能小的空間里滿足多樣化需求;氣候、自然與景觀協同,路網密度增加更利于人的交往。
為此,他建議在高密度的居住區建設密如蜘蛛網一樣的人行道。如果把軌道交通等快速交通與自行車等慢交通進行相互融合彌補,就會方便群眾。如果把步行街區的交通、休閑、購物、交流和綠色出行高度協同,城市的街道就會變成亮麗的風景。
他認為,與工業文明時代的城市相比,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共生城市在能源利用上非常集約,物質講究循環利用,人與自然和諧相處。工業文明時代,城市經濟效益之上。共生城市注重把居住、工業、就業、生態、公園系統有機融合,尊重多樣化,尊重地方文化與自然。但工業文明時代城市按照功能分區,中央商務區、工業區規劃明確,遵循標準化、同質化的要求,一個功能區域內不能混同其他功能,這樣造成了所有的城市都呈現出千人一面的景象。
仇保興認為,機械城市是一種西方文化占主導的城市,具有排他性。它依托于工業文明,對工業化很敏感,一旦工業化衰落,就會出現底特律式的衰退和敗落。